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
“中美是否终将爆发战争?”这是当前牵动全球神经的核心议题,尤其是在中国快速崛起之后,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最棘手的“潜在威胁”。
尽管美国两党在内政问题上分歧明显,但在对华采取强硬立场方面却高度统一,然而一位来自哈佛大学的教授却大胆放言:“国际社会不应过度高估中国的实力,因为美国显然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关键命脉。”
这位学者为何会发表如此言论?他又为何确信美国能够在博弈中占据上风?
历史是否预示着一场血腥冲突?
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·艾利森,这位专注于大国兴衰研究的权威学者,用数十年时间不断探讨这一令人不安的问题。他提出的“修昔底德陷阱”理论曾引发广泛讨论,而他本人的观点也随着时间推移悄然发生转变。
艾利森深入研究过去五百年的历史记录,发现十六次新兴强国挑战既有霸权的案例中,竟有十二次最终走向战争。这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比率,像一团挥之不去的阴云,笼罩在中美关系的未来之上。
这位学者曾直言不讳地指出,当中国的经济规模与美国相当,当解放军在台海地区具备局部军事优势时,这座岛屿极有可能成为引发两个核大国冲突的导火索。
三道枷锁锁住东方的命脉
艾利森早年之所以敢于断言“美国掌控着中国的命运”,底气来源于他所认定的三道坚不可摧的枷锁。每一项,都精准地打击在中国发展的核心环节。
金融枷锁:与其说是美元霸权,不如说是全球经济的“操作系统”。艾利森将美元结算体系比喻为连接中国企业的生命线,一旦美国出手,大量中企的国际资金流动将瞬间陷入停滞。
在该专家看来,关税战尚有回旋余地,但只要商品想走向全球,就几乎绕不开美元这张无形之网。
除了金融优势之外,美国联合荷兰的光刻机技术、日本的高端材料,在全球供应链的顶端构筑起严密封锁网,目的就是延缓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。
中芯国际在7纳米芯片研发上的艰难进展,正是这道“芯片封锁网”威力的最好体现。尽管中国芯片产业不断取得进展,但不可否认的是,美国确实设置了重重障碍。
而在艾利森眼中,最直接的枷锁就是军事枷锁,美军的核潜艇潜伏在关岛海域,遍布日韩的军事基地如同一双铁钳,扼守着中国通向太平洋的通道。
艾利森认为,即便中国海军舰艇数量不断增加,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多年构建的联合军事体系,依然难以突破。
更严重的是,活跃在南海的美军舰队,由美日澳共同构建的海上封锁链,牢牢扼住了中国能源进口的咽喉——毕竟,全球近九成的石油运输仍需仰仗美国海军的护航。
历史不会按照既定剧本推进
世界格局的演变,远比理论模型要复杂得多。中国的GDP早已突破130万亿元大关,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品都贴着“中国制造”的标签。
更令西方震惊的是,在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和光伏产业这些全新赛道上,中国已经遥遥领先。那个曾经的“追赶者”,如今在多个领域已成为“并肩竞争者”。
当然,中国仍存在明显短板:航母实力与海外基地的差距,以及老龄化、就业压力和低生育率等内部挑战。但其无可比拟的制造业规模和市场潜力,赋予了它强大的抗压能力。
反观美国,尽管面临社会分裂、贫富差距、种族矛盾等内部问题,但其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络和稳固的盟友体系,依然是其不可忽视的战略优势,这一点在乌克兰战争中已充分显现。
专家为何修正自己的判断?
面对日趋复杂的局势,艾利森的观点发生了深刻转变。他不再执着于谁“控制”谁,而是开始反复强调一个更理性的概念:“相互确保摧毁”。
他打了个生动的比喻:中美经济如同连体婴儿,共享一套血液循环系统。任何一方试图切断对方的供血,最终都会导致自身严重失血。
美国芯片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而利润骤降,中国光伏企业在高额关税下举步维艰,这正是“共同脆弱性”的真实体现。
因此,艾利森开始明确反对将中国“妖魔化”,因为这只会造成误判。他高度评价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的会谈,认为稳定关系、避免正面对抗,是唯一明智的选择。
年过八旬的他仍奔走于两国之间,在北京与王毅外长探讨共存之道,在天津的论坛上大胆预测中美可能达成局部贸易协议。
恢复军事热线、共建AI研究中心……这些具体建议,无不体现出他从“预警者”向“解局者”的角色转变。
演员拥有改写剧本的权力
新兴强国与守成大国的碰撞,并非必然导向战争。西班牙超越葡萄牙、美国取代英国、乃至德国统一,这些历史事件都未引发世界大战。
冷战时期,美苏虽拥有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的核武库,但最终也维持了脆弱的和平。
普京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谁不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,就是没有良知;谁想恢复苏联,就是没有理智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中美关系——战争只会让双方失去已拥有的一切,不会有真正的赢家。
艾利森的研究是一记警钟,它提醒着两个大国,在悬崖边缘存在着一条名为“修昔底德”的陷阱。美国的底牌依然分量十足,但中国的体量与韧性同样不容小觑。
历史或许偏爱重复,但人类的智慧就在于有能力避免重蹈覆辙。中美能否避开宿命,归根结底取决于双方是否愿意沟通,并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信息来源于:西陆网 2025-08-03 关于“哈佛教授:不要高估中国,美已控制中国的命脉”的报道信息来源于:人民网-人民日报 2025-08-03 关于“王毅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”的报道信息来源于:新京报 2025-08-03 关于““修昔底德陷阱之父”艾利森:中美还会有竞争,但也必须学会共存”的报道信息来源于:澎湃新闻 2025-08-03 关于“专访格雷厄姆·艾利森:“修昔底德陷阱之父”思考跨越“陷阱”的中国方案”的报道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